
文章摘要
2025年初,AI行业的风向发生了变化,从聊天机器人转向了能够直接执行任务的AI Agent。在这一背景下,Manus产品迅速吸引了全球科技圈的关注。Manus的核心目标是让AI不仅能够表达想法,还能直接执行任务,将想法转化为结果。这一创新思路使其在短时间内成为行业焦点。尽管OpenAI等公司也推出了类似产品,但Manus首次将“通用”AI Agent推向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Manus的发展速度惊人。2025年3月产品亮相,4月即完成7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领投方为硅谷顶级风投Benchmark。公司还迅速扩展了其生态,与Anthropic等主要模型公司合作,并在全球范围内举办用户见面会。6月,Manus宣布将总部从北京迁至新加坡,并在加州和东京设立办公室。这一战略调整不仅使其更接近全球市场,也被视为应对美国对AI领域投资审查的现实选择。伴随总部迁移,Manus对国内团队进行了调整,约40名核心技术人员转移至新加坡,其余120人团队面临裁员。这一系列动作被外界形容为“跑路”。
Manus的产品理念是通过AI Agent弥合“构思”与“执行”之间的鸿沟。其设计类似于一个微型项目团队,能够自动规划、执行和验证任务,使用户能够实时观察AI的工作过程。然而,尽管愿景宏大,Manus在初期也面临了用户反馈的挑战,如任务分配困难、运行速度慢和成本高等问题。为此,Manus推出了免费的聊天模式和Playbook模板库,优化了架构,降低了成本并提升了速度。其核心理念“less structure, more intelligence”强调减少对大模型的限制,使其通过学习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Manus选择成为“套壳”应用,专注于应用层,整合并调用业界最优秀的基础大模型,而非自行开发大模型。这一策略使其能够快速交付价值,但也面临被底层大模型“吞噬”的风险。为建立壁垒,Manus通过快速迭代和深度整合用户工作流,试图成为用户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三只手”。其未来规划包括定时任务、应用集成等,旨在实现更宏大的目标。
在产品功能方面,Manus通过Playbook模板库和聊天模式,使普通用户也能轻松使用AI Agent。例如,用户可以通过“AI健身教练”模板生成定制健身计划,或通过PPT生成功能快速创建演示文稿。此外,Manus还展示了其自主操作能力,如在小红书上发布评论,以及在视频生成任务中展示的意图理解、任务规划和纠错能力。这些功能展示了Manus作为AI Agent的潜力,但也暴露了其在复杂验证和用户协作方面的局限性。
回顾Manus的发展,其护城河问题始终是行业讨论的焦点。作为“套壳”应用,其核心能力受制于底层大模型,存在被“吞噬”的风险。然而,Manus正通过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产品打磨速度和品牌效应构建壁垒。在激烈的AI Agent赛道竞争中,Manus能否通过更快的迭代速度建立用户忠诚度,将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尽管公司在经营和团队调整上耗费了大量精力,但产品的持续迭代和完善功能仍是其发展的核心。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2966字 | 12分钟 ]
【原文作者】 硅星人Pro
【摘要模型】 deepseek-v3
【摘要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