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告诉你:国产 GPU 背后的技术和商业路线异同

AIGC动态20小时前发布 Si-Planet
85 0 0
一篇文章告诉你:国产 GPU 背后的技术和商业路线异同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国产GPU芯片产业技术路线商业化资本运作

过去两年,国产GPU行业从概念炒作阶段进入实质性的商业化验证期。行业焦点从技术渲染图转向招股书中的现金流、研发投入和交付能力,标志着该领域开始接受公开财务审视。多家企业通过不同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展开竞争,形成多元发展格局。

摩尔线程作为冲刺科创板的代表企业,采取”高启动+快扩张”策略。其全功能GPU战略覆盖消费级显卡、AI训练/推理和高性能计算,募资80亿元主要用于三款核心芯片研发。虽然营收呈现超200%的复合增长,但累计亏损达数十亿元,反映出技术平台建设的高投入特性。其MTT S90显卡在部分测试中表现优于RTX 4060,但生态适配和量产能力仍是关键挑战。

沐曦股份选择”厚积薄发”路线,专注通用GPU体系开发。其技术布局涵盖图形渲染、通用计算和AI训练推理,募资39亿元重点投向高性能GPU研发。虽然2024年营收跃升至7.43亿元,但亏损同步扩大至14.09亿元,显示高端算力场景的商业化需要长期投入。该公司的战略定位类似AMD,试图通过通用计算能力构建竞争优势。

壁仞科技明确聚焦数据中心市场,其BR100芯片采用Chiplet等先进封装技术,专门优化大模型训练场景。公司完成多轮融资后启动A股上市辅导,估值超140亿元。技术选择上优先解决驱动兼容和集群验证等工程难题,体现对实际应用场景的深度理解。

燧原科技走专业化路线,专注AI训练加速卡单一产品线。其云燧T20训练卡针对大模型需求优化,支持千卡集群扩展。虽然腾讯持股超20%提供资本支持,但单一产品线的周期性风险需要警惕。公司已变更上市辅导机构,显示资本运作进入关键阶段。

瀚博半导体采取务实策略,先在AI推理和特定加速场景建立优势,再向通用性扩展。其多SKU产品矩阵注重部署可控性,2025年启动A股辅导。格兰菲则选择底层突破路径,从驱动和系统兼容性等基础工作切入,采用中规格产品快速验证迭代,体现差异化发展思路。

行业整体呈现技术路线分化特征,从全功能GPU到专用加速卡,从消费市场到数据中心,形成多层次竞争格局。上市潮背后是巨额研发投入和持续亏损的现实,各企业都在技术突破与商业可行之间寻找平衡。随着产品进入实际应用场景,生态建设、量产能力和持续创新将成为新的考验重点。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3088字 | 13分钟 ]
【原文作者】 硅星人Pro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0324
【摘要评分】 ★★★★★

© 版权声明
“绘蛙”

相关文章

“讯飞星辰”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