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CIPS & CLM 迈进:中国大模型的智能跃迁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大模型、学术年会、技术创新、青年培养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社会的运行逻辑,从语言模型掀起的认知革命到多模态、具身智能的崛起,标志着AI进入“智能共生”的新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2025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大模型大会(CIPS & CLM 2025)于10月28日在北京召开,吸引了6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大会聚焦大模型的理论突破、技术前沿、产业落地与生态共建,特邀管晓宏院士、方滨兴院士等杰出学者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识图谱、具身智能等热点方向展开探讨。
大会开幕式强调了人工智能在国家战略中的核心地位。黄河燕教授指出,2025年是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大模型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支点。教育部刘培俊司长提出“数字中文”概念,强调语言与技术融合对人工智能创新和语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为加速青年人才培养,大会发布了“大模型基金”项目。其中,CIPS-LMG华为云脑洞基金和CIPS-SMP清智大模型基金各提供400万元支持,聚焦国产算力环境下的大模型前沿研究,涵盖训练加速、多模态优化、具身智能等领域。此外,大会还公布了博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鼓励青年学者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的原创研究。
六场特邀学术报告展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管晓宏院士探讨了语言与音乐计算智能的幂律特性;方滨兴院士从奖励函数角度分析了AI的“意识萌芽”;周万雷教授提出伦理与安全驱动的大模型关键技术;熊焰教授强调算力对社会结构的重塑作用;文继荣教授挑战自回归模型传统,提出扩散大语言模型新范式;邱锡鹏教授则指出情境智能是补全AGI的关键拼图。
专题研讨“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下一站”达成多项共识。专家认为,大模型能力提升依赖高质量数据与高效利用方式,智能体需基于“感知-认知-决策-行动”闭环机制发展。科学智能被视为AGI的重要试验场,但当前仍面临数据与算力瓶颈,需探索新训练范式与自构建Agent系统。
大会还举办了十三场专题论坛,覆盖生成式AI、知识图谱等方向,百余位学者参与交流。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通过完善科研机制、深化产学研融合,正成为连接政策、科研与产业的关键纽带。未来,学会将继续推动人工智能向普惠、安全、可持续方向发展,助力描绘中国智能发展新图景。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3728字 | 15分钟 ]
【原文作者】 AI科技评论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0324
【摘要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