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AI伪造、数字遗产、伦理争议、公众人物、社交媒体
保时捷最佳销冠被AI伪造视频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这并非孤例,公众人物尤其是已逝者成为AI恶搞的主要目标。霍金、罗宾·威廉姆斯等已故名人被制作成荒诞视频,如霍金在滑板坡道翻车、威廉姆斯“复活”出演剧本,引发家属强烈抗议。罗宾·威廉姆斯的女儿泽尔达公开谴责此类行为,称其是对逝者遗产的亵渎,马丁·路德·金的女儿伯妮斯·金也呼吁停止此类操作。
OpenAI虽禁止未经许可使用在世公众人物形象,但对已逝者存在漏洞,导致Sora应用上恶搞视频泛滥。该应用凭借高度还原效果和快速生成能力,五天内下载量突破百万。然而,这种“数字复活”引发伦理争议:亲属认为这是对逝者的不尊重,本质是“身份的占用”而非真正的纪念。迈克尔·杰克逊、李小龙等被篡改形象进行与本人无关的表演,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AI伪造技术降低篡改门槛,数字遗产安全问题凸显。李玟的网易云账号因号码回收被他人登录,暴露私人内容,而AI时代可能加剧此类风险——个人数字痕迹可能被随意提取并重塑成虚假形象。OpenAI创始人奥特曼将用户二创行为定义为“粉丝互动小说”,认为版权方最终会接受内容被修改,但未明确界定“近期逝世”人物的保护范围。
恶意伪造的滥用已超越伦理范畴,演变为社会危害。TikTok上“AI流浪汉恶作剧”引发恐慌,浪费警力资源,暴露技术被滥用的后果。开发者需解决数字遗产版权、肖像权及伦理边界问题,而非仅关注技术娱乐性。OpenAI虽回应将加强历史人物保护,但仍缺乏具体规则。
未来社交媒体的核心挑战在于平衡技术创新与道德责任。若无法建立信任机制,AI生成的“恶搞文化”可能演变为数字时代的“盗墓行为”。只有当技术尊重个体意愿、保障数字遗产安全时,所谓的“复活”才可能被社会接受。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2566字 | 11分钟 ]
【原文作者】 硅星人Pro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0324
【摘要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