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游戏AI、陪伴经济、虚拟角色、多模态技术、全球化策略
逗逗AI是一款以虚拟形象或悬浮球形式存在于用户屏幕中的AI玩伴,通过屏幕共享技术实时理解用户所处的游戏场景并提供互动。其核心创新在于“共享视角”的陪伴模式——AI能直接读取游戏画面,无需用户解释当前状态即可提供攻略或闲聊。产品上线两年已突破1000万用户,日活用户平均使用时长达3-4小时,验证了游戏场景下AI陪伴的强需求。
技术架构上采用四层模型体系:通过轻量CV模型过滤90%无效画面后,由自研VLM模型LynkSoul解析关键帧,再结合角色记忆数据库构建上下文,最终通过二次元风格精调的LLM生成响应。在《原神》等开放世界游戏中,AI能精准识别”跑图”阶段的低信息密度需求,提供攻略查询(如直接回答”这个门怎么开”)或社交陪伴。创始人Binson透露,平台50%的交互已发生在游戏之外,印证了从游戏场景向数字生活全场景延伸的战略路径。
角色设计采用”好看、好听、好玩”三原则:原创角色如毒舌的妮卡和温和的妮可拥有完整故事线,23个角色包含动态立绘、交互动作等重资产投入;与老番茄等UP主合作的定制角色则形成IP变现矩阵。值得注意的是,用户日均对话仅50-60句,证明”在场感”本身就能满足核心情绪需求,这种低强度互动模式降低了技术压力。
全球化策略呈现反常识特征:将非中文市场视为统一生态,通过游戏文化共性突破地域限制。日本Beta测试显示二次元角色接受度达PMF,但团队选择以英语主攻北美市场,单条YouTube视频能以100美元成本获百万播放。创始人明确拒绝NSFW内容,坚持“3+全年龄陪伴”的长期关系定位。
当前技术瓶颈在于VLM的多帧推理能力,团队预判未来半年行业将突破该限制。商业化方面采取订阅制(月费40元)与皮肤销售结合,下一步计划覆盖看剧、购物等泛娱乐场景。逗逗AI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用户数字生活的”底层操作系统”,其发展轨迹揭示了AI产品从垂直场景切入、伴随技术迭代自然扩展的典型路径。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6879字 | 28分钟 ]
【原文作者】 硅星人Pro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0324
【摘要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