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DeepSeek都认为“DeepSeek向王一博道歉”了

AIGC动态7小时前发布 Si-Planet
36 0 0
当DeepSeek都认为“DeepSeek向王一博道歉”了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谣言AI澄清传播技术

一场关于王一博的谣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然而这场谣言的澄清却演变成了一个新的谣言。事件的起因是网络上流传一份据称来自DeepSeek的“官方道歉声明”,声称该公司因审核疏漏引用了不实信息并承诺撤回相关内容。然而,这份声明并未在任何官方渠道发布,且内容存在多处漏洞,明显为AI生成。尽管如此,该声明迅速传播,甚至被部分媒体和网友视为DeepSeek的正式回应。

这一事件的核心问题在于,AI生成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被广泛接受,尽管其真实性存疑。通过对多家AI大模型的测试,发现大部分AI都“确认”了这份不存在的道歉声明,仅有少数模型通过深入分析或引用可信信源,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一现象揭示了AI在处理谣言时的局限性,尤其是在信息源不明确或存在误导性内容的情况下。

AI在处理谣言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首先,AI系统抓取了原始谣言,导致在回答相关问题时出现虚假关联;其次,用户与AI的互动进一步“制造”了看似真实的“官方声明”;随后,个人账号和媒体的转发扩大了谣言的传播范围;最终,AI再次爬取这些报道,形成了自我循环,彻底相信了这些“事实”。这一过程暴露了AI产品在信息传播中的脆弱性,尤其是在面对快速传播的谣言时。

这一事件还揭示了AI产品在技术逻辑上的潜在风险。AI生成的内容理论上可以被反复自我强化,尤其是在新发生的、信息较少的事件中,集中“灌输”的语料可能被模型采纳为事实。此外,信息渠道的互不相通和质量参差不齐,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许多AI产品在生成内容时引用的链接质量难以保证,甚至可能包含被操控的信息。这种信息污染最终可能通过严肃渠道再次发布,得到背书,彻底变成“事实”。

这一案例提醒我们,AI产品的逻辑和技术架构存在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在面对谣言和误导性信息时。任何语料都可能成为生成的结果,并再次被模型确认为事实,形成一种极易被污染的链路。这种逻辑在今天的AI产品中普遍存在,且随着用户渗透率的提高,类似的事件可能会以各种形式继续出现。

因此,有必要对AI产品的逻辑和信息处理机制进行重新审视,尤其是在面对谣言和误导性信息时。从模型、产品、用户到整个社会,都需要采取行动,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这不仅关乎技术的完善,更关乎公众对AI产品的理解和信任。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1984字 | 8分钟 ]
【原文作者】 硅星人Pro
【摘要模型】 deepseek-v3
【摘要评分】 ★★★★☆

© 版权声明
“绘蛙”

相关文章

“极客训练营”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