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智能汽车、芯片产业、市场调整、技术趋势、投资动态
近年来,智能汽车作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计算平台”,带动了对计算、感知、控制、通信等芯片的需求激增,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创业与投资热潮。然而,2025年以来,这一领域逐渐显现出“遇冷”迹象,海外巨头与本土企业纷纷调整战略,反映出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分化。
海外巨头的战略收缩尤为明显。英特尔宣布逐步关闭汽车业务,聚焦核心客户端和数据中心产品。尽管其在汽车领域拥有近50年历史,并曾斥巨资收购Mobileye,但主业压力迫使它剥离非核心资产。安霸则因持续亏损和客户集中度过高,寻求出售业务。英飞凌也因市场不确定性推迟了晶圆厂扩建计划,反映出对汽车行业库存消化能力的担忧。
国内市场同样面临挑战。早期进入者虽享受了“缺芯红利”,但市场竞争迅速加剧,技术路线同质化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博通集成因客户验证缓慢和合作配套复杂,调整了智能驾驶项目投资,转而加码边缘AI处理器研发。紫光国芯的车载控制器芯片项目也因工程延期而被动推迟。与此同时,蔚来汽车通过自研芯片优化成本,并计划引入战略投资者,体现了整车厂在产业链安全与技术创新上的探索。
尽管短期遇冷,长期趋势依然向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的普及将持续推动半导体需求增长。标普全球预测,到2030年,ADAS渗透率将达60%,电动汽车渗透率升至73%。Market.us的报告显示,全球汽车芯片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4.5%,2034年规模将达1878亿美元。细分领域中,功率器件、车载以太网芯片和高安全等级MCU等仍具增长潜力,而视觉SoC和智能座舱等拥挤市场的同质化产品则面临压力。
行业的分化与调整凸显了汽车芯片领域的特殊性。回报周期长、验证路径难和技术门槛高使得企业必须理性回归,聚焦核心技术与商业模式。无论是巨头的战略退出,还是创业公司的转型,都表明深耕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这一过程虽伴随阵痛,但为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3498字 | 14分钟 ]
【原文作者】 半导体行业观察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0324
【摘要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