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外卖账本:京东被「暴击」,阿里方向转移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外卖大战、即时零售、电商协同、亏损分析、市场份额
外卖与即时零售行业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头部平台的巨额亏损与市场份额争夺成为焦点。京东、阿里、美团三大巨头在2025年第三季度的战况显示,补贴战带来的财务压力远超预期。京东新业务单季度亏损达157亿元,其中外卖业务日均亏损1.5亿以上;阿里旗下淘宝闪购同期亏损预估350-400亿元,美团亏损亦达150-200亿。高盛等机构数据显示,行业整体亏损规模已突破千亿,但订单量增长并未带来盈利改善,京东市场份额跌至8%,而阿里与美团日均单量维持在7000-8000万单。
效率差异成为竞争关键变量。美团凭借成熟的履约体系,单均亏损控制在1-2元,而淘宝闪购单均亏损峰值达5元,两者效率差扩大至3-4元。但阿里通过500亿补贴将市场份额从3:7提升至4:6,尤其在高客单价订单(30元以上)中,美团仍保持70%的绝对优势。分析指出,阿里短期目标是通过外卖带动淘宝主站流量,8月数据显示闪购为淘宝APP带来20%的日活增长,但9月增速骤降至4.1%,反映补贴效应的边际递减。
关于业务协同性的争议持续发酵。保守派认为外卖补贴难以沉淀有效用户,而阿里则试图复制“高频打低频”策略,将外卖作为电商流量入口。实际数据表明,闪购与远场电商的协同效应较弱,履约成本模型差异显著——电商依赖营销费用,闪购则需承担高额配送成本。拼多多内部评价“为喝醋做饺子”直指协同逻辑的脆弱性。不过,阿里通过整合88VIP、盒马等生态资源,正在构建差异化履约网络,闪电仓等基础设施的布局或为长期竞争埋下伏笔。
冬季或成战局分水岭。夏季茶饮订单的虚假繁荣掩盖了运力问题,随着季节性需求消退,美团在复杂场景下的履约优势可能重新凸显。阿里现阶段重点转向提升客单价与非餐饮品类渗透,品牌商家成为争夺焦点。美团则采取防御策略,死守高端用户基本盘。行业人士测算,若阿里将单均亏损压缩至0.5元,年亏损可控制在百亿级,但当前500亿级别的投入显然不可持续。
这场战争的终局或将取决于两大核心:一是高端用户的留存率,二是非餐饮即时零售的供给能力。阿里需证明巨额投入能转化为电商增量,美团则要验证其效率护城河的不可复制性。随着Q3财报披露临近,市场期待数据能揭示更多关于亏损质量与协同真相的答案。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5099字 | 21分钟 ]
【原文作者】 雷峰网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0324
【摘要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