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1000 亿美元、10GW,从卖卡到“卖 AI 产能”

AIGC动态2天前发布 admin
60 0 0
黄仁勋:1000 亿美元、10GW,从卖卡到“卖 AI 产能”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AI工厂算力竞争智能主权推理爆发协同设计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近期访谈中揭示了AI产业正在经历的根本性变革:从模型训练竞赛转向AI产能建设竞赛。与OpenAI合作的10GW级AI工厂项目(Stargate)标志着商业模式转型——英伟达不再仅是芯片供应商,而是成为AI基础设施的全栈合作伙伴。这笔价值预估4000亿美元的合作,本质是将AI视为需要持续供能的”智能发电厂”,而非一次性使用的计算工具。

AI推理方式的质变驱动了这场转型。传统”提问-应答”的单次推理模式,正被需要持续在线、多步思考的链式推理取代。黄仁勋指出,推理复杂度呈现”100亿倍”级别的增长,用户数量、使用时长与推理深度的三重叠加,使得现有计算架构无法承载。这解释了为何OpenAI等企业要从云租赁转向自建算力基础设施,就像工业革命时期工厂自备发电设备。

在技术实现层面,英伟达提出”极限协同设计“理念,通过芯片、内存、网络、冷却系统的整体优化,使Blackwell架构较前代性能提升30倍。关键指标已从硬件参数转变为”每瓦特电力产生的有效智能量”,这要求企业像管理能源网络那样精细调度算力资源。黄仁勋透露,客户选择方案时更关注整套系统的组合效率,而非单一组件性能。

全球范围内正在形成”智能主权“竞争格局。沙特、阿联酋等国已启动国家级AI工厂建设,中国凭借完整产业链和工程能力加速布局。这种竞争不同于传统芯片制造,其核心是构建能持续输出智能的基础设施网络。英伟达的角色随之转变为产能规划者,需提前两年布局晶圆、封装等全供应链,以支撑客户动辄数十万GPU的部署需求。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将AI从技术工具升级为新型基础设施。黄仁勋预判,未来十年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将是AI工厂的”通电”速度与运营规模。当智能生成如同电力供应般成为基础服务时,拥有自主产能的国家和企业才能掌握技术主权。这也意味着行业竞争焦点彻底转向:不再是模型参数的比拼,而是看谁能用有限能源产出更多有效推理结果。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4091字 | 17分钟 ]
【原文作者】 AI深度研究员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0324
【摘要评分】 ★★★★★

© 版权声明
“绘蛙”

相关文章

“讯飞星辰”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