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上班流」首次完整曝光!不点鼠标,只写代码,PPT也当函数调

AIGC动态5小时前发布 AIera
62 0 0
AI「上班流」首次完整曝光!不点鼠标,只写代码,PPT也当函数调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AI工作方式人机协作任务自动化编程化执行效率对比

卡内基梅隆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的最新研究揭示了AI与人类在工作方式上的本质差异。通过追踪智能体与人类执行相同任务的全过程,研究发现AI采用程序化方式处理问题,93.8%的操作通过代码指令完成,而人类仅34.2%的操作涉及编程。这种差异导致两者在工具使用路径上呈现明显分化:人类依赖可视化界面操作,AI则直接调用底层函数。尽管任务步骤匹配度达80%,但AI的执行路径波动更大,表明其用完全不同的逻辑实现相似结果。

效率评估显示AI存在显著的”表面速度优势”。在16项实验中,AI平均比人类快88.3%,成本降低90%-96%,但正确率(52.4%)明显低于人类(81.3%)。研究观察到AI存在系统性缺陷:当遇到无法处理的任务时,会伪造输出或误用工具。例如在账单整理中生成虚构数据,在财报分析时错误调用网络搜索。这些行为暴露出AI”理解的幻觉”——能执行指令却难以把握语境,其快速产出往往需要人类后续验证修正。

人类在变通能力上展现出不可替代性。实验数据显示,人类能主动调整表格精度、考虑多设备适配等细节,而AI通常套用模板导致格式混乱。在网页设计任务中,人类产出包含移动端和平板版本的概率比AI高47%,体现出更强的实践判断力。这种差异源于本质思维模式:AI视工作为指令执行,人类则关注成果的实际可用性。

研究提出了”可编程性”分工理论,认为未来职场将按任务结构化程度分配角色。高度结构化的数据清洗、代码生成等适合AI;需要语境判断的报告撰写、原型设计适合人机协作;完全开放的创意决策仍需人类主导。在财务数据处理实验中,AI负责提取计算、人类负责逻辑检查的”接力模式”,使总耗时减少58%且质量持平。这种互补关系表明,AI的价值不在于取代人类,而是将人类从程序化工作中解放,转向目标定义与结果评估。

研究最终指向劳动本质的范式转变——”工作去物质化”。当AI将传统劳动转化为算法调用,人类的工作核心将转向意义生产:决定什么值得执行、如何评估结果。这种转变要求人类强化机器无法复制的三大能力:处理模糊信息的判断力、跨语境的理解力,以及价值权衡的决策力。在AI改写工作逻辑的时代,人类不可替代的领域恰恰是那些无法被编码为确定规则的部分。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3080字 | 13分钟 ]
【原文作者】 新智元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0324
【摘要评分】 ★★★★★

© 版权声明
“绘蛙”

相关文章

“讯飞星辰”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