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品定价难:20%的重度用户,可能会让企业亏得一塌糊涂丨鲸犀百人谈Vol.42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AI硬件、中美差异、垂直场景、开源模型、供应链
美国风险投资机构正将”Physical AI”视为下一个”iPhone时刻”,全力押注AI硬件领域。腾展科技创始人魏松祥指出,中美AI硬件创业存在显著差异:美国团队倾向于原创,深耕企业级市场;中国创业者则更多聚焦消费级赛道,容易陷入概念复制的跟风模式。资本态度加剧了这一趋势,美国VC看好AI硬件的黄金窗口期,投资热情高涨。
开源大模型的普及正在重塑行业格局。魏松祥认为,初创公司自研基础模型是固步自封,应优先采用优质开源模型,将资源集中于场景落地。他以自身公司为例,转型做AI翻译耳机源于真实需求——解决医疗场景中的跨语言沟通痛点。目前美国医疗系统仍普遍采用昂贵的人工翻译,而AI翻译服务年费仅60美元,展现出显著成本优势。
在技术路径上,端侧AI成为重要趋势。魏松祥强调,模型应尽量部署在设备端以确保可靠性和响应速度,而非依赖云端。公司采用三分天下的技术架构:直接使用开源模型、基于业务数据微调、针对特定场景自研专用模型。这种混合方案源于产品深化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通用模型难以解决所有问题。
产品定价策略面临重构。传统SaaS包月制因”二八效应”失灵,分级收费成为行业新方向。魏松祥解释,20%的重度用户使用量可能是常规用户的十倍,固定月费制会导致企业亏损。公司AI翻译耳机定价1500多元,包含软件价值,与高端市场定位相符。
垂直场景被视为AI硬件突破的关键。魏松祥指出,越是通用的产品越难做,垂直领域能提供更极致的用户体验。除翻译外,公司还开发通话策略分析等增值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医疗翻译是重点赛道,法律咨询、水电维修等场景也存在类似需求,但需要精准定位。
中国AI硬件创业者面临约五年的黄金窗口期。魏松祥警告,随着美国重建供应链,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将逐渐消退。他建议创业者把握当下时机,将资源集中于垂直场景的深度开发,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同时需建立全球供应链思维,将关税等因素纳入商业架构设计。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8116字 | 33分钟 ]
【原文作者】 雷峰网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0324
【摘要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