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AI技术、学术问答、职业发展、具身智能、大模型
最近一个月,小红书上的“Ask me anything”科技问答活动吸引了大量AI领域专家与网友互动。这场活动既涵盖学术问题讲解,也涉及学习经验、科研建议和就业方向分析,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多位专家针对不同领域的问题给出了深入见解。
在学术与职业发展方面,专家们普遍强调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上交副教授李永露指出,未来文理科界限将越来越模糊,AI普及化趋势不可逆转。对于学科跨度问题,他认为软硬件交叉才是趋势,传统学科分界已不再适用。前OpenAI研究员吴翼则对不同职业路径给出建议:喜欢写论文和教学的适合学术界,追求高收入的适合工业界,而愿意承担风险的适合创业。南京大学任宇翔建议学生“大学阶段要多自学,代码必须自己多写”,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关于AI技术发展方向,具身智能和大模型成为讨论焦点。华东师范大学林绍辉预测,AI将从分散工具逐步发展为具备长期记忆和多工具协作能力的“超级Agent”系统。星海图联合创始人许华哲认为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可能性为100%,但时间尚不确定。在技术路线上,香港科技大学梁俊卫指出,具身智能与传统机器人的关键区别在于“泛化性”,这必须依赖多模态大模型。
大模型领域存在诸多争议与机遇。清华大学邱寒强调,“可信AI”是最终愿景,但幻觉问题可能是最难解决的安全漏洞。中国人民大学赵鑫对大模型是否通向AGI持怀疑态度,认为架构和训练方法的突破更为关键。上海交大陈思衡则提出,智能的本质可能是信息压缩,模型预测下一个词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智能。
在具体技术应用方面,专家们给出了差异化建议。香港中文大学韩晓光认为3D数字人是构建世界模型的基础,“如果未来数字人需要可交互,3D技术仍不可或缺”。浙大高飞预测具身智能技术路线将在五年内收敛,无人机与物理世界的交互将成为趋势。南方科大周博宇建议机器人专业学生通过竞赛和科研提升竞争力,并关注机器人社会影响等交叉领域。
这场问答活动展现了AI领域的多元发展态势。从技术路线选择到职业规划,从学术研究到商业落地,专家们的见解为从业者提供了宝贵参考。虽然不同方向存在争议,但跨学科融合、重视实践、关注技术本质等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随着AI技术持续演进,这些讨论将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指引。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7914字 | 32分钟 ]
【原文作者】 硅星人Pro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0324
【摘要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