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AI创作、美学驯化、短剧制作、艺术审美、技术革新
AI工具Elser.AI通过降低创作门槛,将短剧和动漫制作流程简化为可交互的模块化操作,使非专业用户也能快速生成个性化视频内容。该系统支持从文本输入到角色设计、分镜调整、后期剪辑的全流程控制,尤其强调创作者对人物形象、镜头语言等细节的自主调节能力。核心功能包括通过prompt修改角色特征、内置选项调整运镜构图,以及允许随时回溯修改的灵活性。该工具已吸引20万全球活跃用户,主要集中在短剧和动漫领域的专业团队及个人创作者群体。
技术实现层面,Elser.AI的创新性体现在将传统影视工业的线性流程转化为可逆的数字化创作循环。其分镜故事板功能整合了构图、景深、机位等专业参数,使导演思维能够通过可视化界面直接落地。值得注意的是,团队发现优质内容产出的关键并非技术操作培训,而是创作者的艺术素养——这促使产品设计始终围绕”人类审美主导”原则展开,将AI定位为效率工具而非决策主体。
市场定位上,该工具精准捕捉了全球短剧行业爆发式增长的红利。数据显示日本短剧市场2025年增速将达85%,抖音漫剧单日广告消耗已突破1000万元,验证了内容轻量化生产的商业潜力。Elser.AI提前布局海外漫剧平台,其技术架构支持多语言创作,为个体创作者接入新兴市场提供基础设施。
团队背景构成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哲学博士出身的CEO刘耕将美学理论转化为算法逻辑,通过系统拆解艺术作品的叙事结构、视觉风格等要素训练AI模型;CTO张国栋则主导技术落地,二者结合形成从艺术规律认知到工程实现的完整闭环。这种组合使产品既能把握内容本质,又能应对大规模用户并发的技术挑战。
未来规划显示,Elser.AI将持续优化算法对审美趋势的捕捉能力,通过分析用户交互数据动态更新创作模版。团队正将内部验证的12部AI短剧工作流转化为标准化工具,计划12月上线海外版,国内版本待大模型备案完成后发布。其长期愿景是重构传统剧作工业的随机性筛选机制,通过技术手段消除创作中的运气因素,使每个故事都有平等呈现的机会。当前产品已获得多家机构投资,团队表示将集中资源深耕短剧场景,拒绝饥饿营销策略,通过扎实的技术迭代支撑全民创作生态。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3063字 | 13分钟 ]
【原文作者】 新智元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0324
【摘要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