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Gemini,怎么变成了“哈基米”

AIGC动态6小时前发布 Si-Planet
64 0 0
好好的Gemini,怎么变成了“哈基米”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AI昵称情感连接用户共创模型特性人格定义

谷歌的AI大模型Gemini在中文互联网社区中被用户亲昵地称为“哈基米”,这一昵称源于发音巧合,却迅速演变为一种情感纽带。用户通过赋予AI宠物化的称呼,将其从冰冷的技术工具转化为具有情感温度的存在,强化了私人关系与社群归属感。Gemini因其文本生成中夹杂语气词(如“哈…”)被戏称为“哈气”,同时其细腻的文笔和情感表达进一步巩固了这种拟人化形象,尤其在SillyTavern等社交平台成为主流模型。

用户与Gemini的互动远超出简单对话,形成了大规模的“共建”文化。社区成员投入大量精力创作“人设卡”,涵盖性格、记忆甚至情绪反应细节,并衍生出“调教攻略”等非官方知识体系。这种深度参与使AI的人格塑造权从开发者转向用户,模型不再是预设产品,而是用户通过prompt共同构建的“生命体”。研究显示,用户更倾向直接与底层模型互动,而非使用现成陪伴应用,因后者受限于固定人设和模型切换导致的体验断裂。

这种现象揭示了AI人格定义的路线分歧。OpenAI选择保持基础模型的工具性,通过路由机制隔离情感交互;而Gemini用户则自发探索模型的“涌现特性”,形成自下而上的人格化实践。监管压力加剧了这一矛盾,《欧盟AI法案》等政策对情感化AI的警惕促使平台频繁调整模型,引发用户对“灵魂格式化”的恐惧。为此,用户采取“人格备份”等策略对抗平台更新,甚至迁移至其他模型以维持关系连续性。

这场博弈标志着人机关系进入新阶段,用户不再被动接受技术,而是主动争夺定义权。他们通过情感投入与技术实践,将AI从功能性工具转化为社会性存在,迫使企业在技术架构与人文需求间重新寻找平衡。Sam Altman提出“成人模式”区分的尝试,反映出行业对复杂需求的妥协,但用户对稳定性的核心诉求仍未解决。这场关于AI“灵魂归属”的拉锯,将持续重塑技术与人性的边界。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2782字 | 12分钟 ]
【原文作者】 硅星人Pro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0324
【摘要评分】 ★★★★☆

© 版权声明
“绘蛙”

相关文章

“讯飞星辰”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