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具身智能的师徒“江湖”

AIGC动态1个月前发布 Si-Planet
284 0 0
“万亿”具身智能的师徒“江湖”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具身智能AI技术机器人市场学术创业产学研融合

2023年7月8日,中国计算机学会发布文章《具身智能 | CCF专家谈术语》,定义具身智能为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具身智能通过与环境交互获取信息、理解问题、做出决策并实现行动,产生智能行为和适应性。该领域成为大模型之后的前沿科技浪潮,全球范围内的公司如美国的Figure、Skild AI以及斯坦福大学教授Chelsea Finn成立的Physical Intelligence均获得大额融资。

具身智能的发展得益于大模型与AI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机器人能理解复杂指令并在多变环境中灵活应对。高盛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达到1540亿美元。科技公司如OpenAI、英伟达以及马斯克的Optimus机器人也在积极布局。在中国,具身智能同样受到关注,WAIC上的“十八金刚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成为焦点,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人形机器人企业数量众多。

在具身智能领域,学术背景成为创业者的重要资本。卢策吾和王鹤等学者转型为创业者,他们的成功案例并非个例。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授、毕业生构成了具身智能领域的“学院派”,形成了以斯坦福、伯克利、清华、浙大等顶尖学府为核心节点的创新生态系统。全球有1348家高校开设Robotics专业,5521家高校开设AI专业,这些学术精英的参与加速了技术成果向商业应用的转化。

具身智能领域的创业公司多由学者创立,如Pieter Abbeel的“伯克利系”、李飞飞的斯坦福系等,他们的师承关系在创业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波士顿动力源自MIT,卡内基梅隆大学的HERB项目为家庭服务机器人奠定基础。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界限日益模糊,师承关系在创业生态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具身智能领域的高技术门槛要求创业者具备长期的基础研究积累和丰富的实验资源支持,这正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学术界人士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广泛的人才网络和敏锐的前沿洞察力,这些都是创业路上的关键筹码。产学研融合趋势明显,投资圈对技术背景的青睐也愈发浓厚,催化了学者创业热潮。

北航王田苗教授和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铁军讨论了学院派、企业派和投资派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中的领导作用。黄铁军认为美国模式是分工合作,而中国虽商业主导趋势明显,但期望研究人员和科学家成为商人不切实际。王田苗总结,硬科技时代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积极参与,具身智能领域的学院派师承关系可能才刚刚开始其影响力。

豆包-智能助手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2965字 | 12分钟 ]
【原文作者】 硅星人Pro
【摘要模型】 moonshot-v1-32k
【摘要评分】 ★★★★★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