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的落地难题,竟被一顿「九宫格」火锅解开?

人形机器人的落地难题,竟被一顿「九宫格」火锅解开?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具身智能算力架构机器人控制异构计算工业应用

具身智能在迈向大规模应用的过程中面临算力架构的瓶颈。近期多款人形机器人演示失败,如俄罗斯的「艾多尔」和特斯拉的Optimus,暴露了当前机器人在稳定性与实用性上的不足。许多演示依赖人工操控,实际应用中机器人甚至难以完成基本操作,凸显了「能跑会跳」与「能在产线干活」之间的巨大鸿沟。

算力平台成为具身智能落地的核心障碍。当前主流机器人采用「大脑+小脑」架构,其中「大脑」负责复杂建模与推理,「小脑」负责实时控制,两者对算力的需求呈几何级增长。然而,现有芯片算力仍无法满足工业场景需求,部分企业被迫拼凑多套系统,导致跨芯片通信延迟和性能瓶颈。此外,算力问题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经济问题,制造业对投资回报率(ROI)的严苛要求使得成本、功耗和可扩展性成为关键考量。

英特尔提出「大小脑融合」方案,通过一颗SoC(酷睿Ultra处理器)整合CPU、GPU和NPU,实现智能认知与实时控制的统一。这一设计显著提升了算力利用效率,同时降低功耗和开发成本。GPU负责视觉与大模型任务,NPU处理轻量级常驻任务,CPU则优化传统运控算法,三者协同支持端侧推理与实时响应。未来Panther Lake芯片将进一步推高算力上限,为具身智能拓展应用边界。

软件生态的完善加速了技术落地。英特尔提供全栈工具链,包括整机级方案、AI加速库和行业模板,覆盖从硬件驱动到应用开发的各个环节。oneAPI实现跨算力单元自动调度,OpenVINO与IPEX-LLM优化模型推理效率,而现成的技能模板则缩短了开发周期。这种开放架构支持多平台兼容和自由组合,避免厂商被单一技术路线锁定。

目前,英特尔已与国内多家机器人企业展开合作,部分进入验证阶段。开放、灵活的异构算力体系或将成为具身智能突破工业场景的关键路径,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线。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2793字 | 12分钟 ]
【原文作者】 机器之心
【摘要模型】 deepseek/deepseek-v3-0324
【摘要评分】 ★★★★★

© 版权声明
“绘蛙”

相关文章

“讯飞星辰”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