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登顶市值第一,国产AI芯片如何用新技术突围算力封锁?

AI-Agent21小时前发布 TMTPOSTAGI
104 0 0
英伟达登顶市值第一,国产AI芯片如何用新技术突围算力封锁?

 

文章摘要


【关 键 词】 AI芯片算力变革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国产突破

全球AI算力变革正在加速,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凸显了AI算力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英伟达的成功,更揭示了AI时代全球科技和资本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AI算力和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推动AI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国内,AI算力的需求迅速增长,但国产AI芯片产能不足,面临较大的缺口。预计到2030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超过1.3万亿元,AI产业及相关行业价值将达到1.4万亿美元。然而,国内AI芯片行业在“后摩尔时代”下面临技术封锁和制造工艺瓶颈的挑战。清华大学教授尹首一提出的STCO(系统技术协同优化)方法,通过整合芯片设计、制造工艺、封装技术等环节,旨在实现AI芯片性能、功耗、面积、成本的最优平衡,为突破算力封锁提供了新的思路。

AI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早期的特定任务AI,到过渡期的AI大模型,再到如今的大模型时代。随着AI模型规模的急剧扩张,算力需求也大幅增加,当前AI需求的算力是供给的100倍左右。然而,国内制造工艺受限,芯片性能增长进入瓶颈期,集成电路产业进入“后摩尔时代”,芯片算力技术发展面临“十字路口”。尹首一提出的STCO方法,通过架构探索、组件设计、快速仿真、工艺优化等手段,为芯片算力提升开辟了新的空间。

在架构探索方面,垂直堆叠和规模扩展成为关键,需要自动化的架构探索和评估工具。组件设计方面,3.5D大芯片的设计选择增多,供电分布网络、深沟槽电容等问题的协同优化成为难点。快速仿真方面,现有设计流程无法提前考虑大规模翘曲,需要高抽象层次的预评估方法和快速多物理场力学仿真EDA工具。工艺优化方面,互连工艺的限制需要通过工艺与设计协同优化来解决。

未来,AI算力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非GPU架构的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占比将快速上升。可重构RPU(Reconfigurable Processing Unit)作为一种新型计算架构,凭借其灵活性和高效性,成为AI芯片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全球范围内,可重构芯片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例如美国SambaNova公司的可重构芯片产品支持5万亿参数模型训练,性能远超英伟达H100。国内清微智能基于国产原创可重构芯片架构研发的TX8系列芯片,已在多个行业实现部署,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

长期来看,AI芯片的核心架构需要与AI模型特点相适配,结合STCO方法不断迭代,才能突破当前英伟达GPU产品的天花板,实现性能、功耗、面积、成本的最优平衡。正如英伟达CEO黄仁勋所言,AI需要一种基础设施,就像互联网和电力一样。未来,数据中心将成为新的计算单元,满足AI工厂、Agentic AI、物理AI等场景的强大计算需求。

原文和模型


【原文链接】 阅读原文 [ 2973字 | 12分钟 ]
【原文作者】 钛媒体AGI
【摘要模型】 deepseek-v3
【摘要评分】 ★★★★★

© 版权声明
“绘蛙”

相关文章

“极客训练营”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